前出師表

—— 先帝創業未半_前出師表全文,原文,翻譯及朗讀mp3

—— 諸葛亮回憶劉備三顧茅廬,誓師北伐中原,出師一表真名世,千載誰堪伯仲間

來源:中國天堂詩詞網 \\ 作者:諸葛亮 \\ 朝代:漢代 \\ 欄目: 魏晉風骨 \\ 人氣: \\ 更新:

  臣亮言: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于陛下也。誠宜開張圣聽,以光先帝遺德,恢弘志士之氣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

  宮中府中,俱為一體;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: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,宜付有司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;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法也。

  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祎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: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

  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,曉暢軍事,試用于昔日,先帝稱之曰“能”,是以眾議舉寵為督:愚以為營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陣和睦,優劣得所。

  親賢臣,遠小人,此先漢所以興隆也;親小人,遠賢臣,此后漢所以傾頹也。先帝在時,每與臣論此事,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、靈也。侍中、尚書、長史、參軍,此悉貞良死節之臣,愿陛下親之、信之,則漢室之隆,可計日而待也。(中國天堂詩詞網站長注:這一段寫的是東漢末年宦官專權,因張讓十常侍之亂董卓進京,各方勢力割據

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
圖: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

  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茍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,咨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馳。后值傾覆,受任于敗軍之際,奉命于危難之間:爾來二十有一年矣。(中國天堂詩詞網站長注:這一段回憶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相助,諸葛亮感動之,于是便有了著名的“隆中對”,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事三分

 

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(1994年版老版三國演義,孫彥軍飾演劉備,唐國強飾演諸葛亮)
圖: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(1994年版老版三國演義,孫彥軍飾演劉備,唐國強飾演諸葛亮)

  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。受命以來,夙夜憂嘆,恐托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;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當獎率三軍,北定中原,庶竭駑鈍,攘除奸兇,興復漢室,還于舊都。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至于斟酌損益,進盡忠言,則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(中國天堂詩詞網站長注:“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”兩句描寫蜀漢平定南方叛亂的事跡,即《三國演義》里的“諸葛亮七擒孟獲”平定南蠻之亂的故事

 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,不效,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。若無興德之言,則責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;陛下亦宜自謀,以咨諏善道,察納雅言,深追先帝遺詔。臣不勝受恩感激。

  今當遠離,臨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

諸葛亮北伐中原(1994年版老版三國演義唐國強飾演諸諸葛亮)
圖:諸葛亮北伐中原(1994年老版三國演義—唐國強飾演諸葛亮)


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朗讀mp3

  「翻譯」

 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,F在天下分為三國,益州地區民力匱乏,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。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,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,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(作戰的原因),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。(陛下)你實在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,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,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,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,說不恰當的話,以致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。

  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,本都是一個整體,獎懲功過,好壞,不應該有所不同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,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,應當交給主管的官,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,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,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,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。

  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祎、董允等人,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,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,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。我認為(所有的)宮中的事情,無論事情大小,都拿來跟他們商量,這樣以后再去實施,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,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。

  將軍向寵,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,精通軍事,從前任用時,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干,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。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,都拿來跟他商討,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,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。

  親近賢臣,疏遠小人,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;親近小人,疏遠賢臣,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。先帝在世的時候,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,沒有一次不對桓、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。侍中、尚書、長史、參軍,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、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,希望陛下親近他們,信任他們,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。

  我本來是平民,在南陽務農親耕,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,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。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,見識短淺,降低身份委屈自己,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,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,我因此十分感動,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。后來遇到兵敗,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,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,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。

 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,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。接受遺命以來,我早晚憂愁嘆息,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,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,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,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,F在南方已經平定,兵員裝備已經充足,應當激勵、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,平定中原,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,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,恢復漢朝的基業,回到舊日的國都。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,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。至于處理事務,斟酌情理,有所興革,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,那就是郭攸之、費祎、董允等人的責任了。

 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,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,如果沒有成功,就懲治我的罪過,(從而)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。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,就責罰郭攸之、費祎、董允等人的怠慢,來揭示他們的過失;陛下也應自行謀劃,征求、詢問治國的好道理,采納正確的言論,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。我感激不盡。

  今天(我)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,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,也不知說了些什么。

諸葛亮肖像


  「賞析」

  《前出師表》作于蜀漢建興五年(227年),收錄于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卷三十五,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,文章情意真切,感人肺腑,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。在表文中,諸葛亮闡述了北伐曹魏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,他在表中告誡后主要“親賢臣、遠小人”,多聽取別人的意見,為興復漢室而努力。出師表言辭懇切,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,表文以議論為主,兼用記敘和抒情。歷史上有《前出師表》和《后出師表》,通常所說的《出師表》一般指《前出師表》。

  諸葛亮這篇出師表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,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。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《薦禰衡表》相提并論,說“至于文舉(孔融,字文舉)之薦禰衡,氣揚采飛;孔明之辭后主,志盡文暢。雖華實異旨,并一時之英也。”陸游在《書憤》中寫道:“出師一表真名世,千載誰堪伯仲間?”文天祥的《正氣歌》亦云:“或為出師表,鬼神泣壯烈。”感人之深,于此可見。

諸葛亮
諸葛亮
——漢代詩人

諸葛亮留下了隆中對、三顧茅廬、揮淚斬馬謖、空城記、草船借箭,諸葛亮七擒孟獲等典故,他的代表作品有:《前出師表》、《后出師表》、《誡子書》(又稱誠子書》、《誡外甥書》等。..

上一篇:燕歌行·其二

下一篇:后出師表

相關古詩
  • 司馬將軍歌(代隴上健兒陳安)

    司馬將軍歌(代隴上健兒陳安) 李白古詩《司馬將軍歌》:狂風吹古月,竊弄章華臺。北落明星動光彩,南征猛將如云雷。手中電擊倚天劍,直斬長鯨海水..

      作者: 李白
  • 送魏大從軍

   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的愛國古詩《送魏大從軍》匈奴猶未滅,魏絳復從戎。悵別三河道,言追六郡雄。雁山橫代北,狐塞接云中。勿使燕..

      作者: 陳子昂
  • 屈原 屈原:你曾餐菊飲露,也曾荷裳蘭佩,你曾憂心天下,也曾上下求索,只是君王不理會你的詩的表白,只是戰國的烽火淹沒了楚國,只是你的德才令人生妒,你懷抱破碎的抱負投身入汨羅,寒水中,你愛..

      作者: 青月舟
  • “五·四”精神禮贊 “五·四”精神禮贊,五四開創新紀元,崛起一代新青年。忠心報國戰列強,壯志推翻三座山。掃除落后與貧窮,筑夢振興立宇環。百載豐功存社稷,千古英名春秋傳。弘揚

      作者: 內蒙閑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