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崇春江晚景二首·竹外桃花三兩枝
—— 蘇軾:惠崇春江晚景二首·竹外桃花三兩枝
—— 蘇軾題畫詩代表作
竹外桃花三兩枝,
春江水暖鴨先知。
蔞蒿滿地蘆芽短,
正是河豚欲上時。
惠崇春江晚景詩配畫
「注釋」
(1)蔞蒿:草名,有青蒿、白蒿等種!对娊洝“呦呦鹿鳴,食野之蒿。”
(2)蘆芽:蘆葦的幼芽,可食用。
(3)河豚:魚的一種,學名“鲀”,肉味鮮美,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。產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。每年春天逆江而上,在淡水中產卵。江陰素有“拼死吃河豚”的典故。
(4)上:指逆江而上。
惠崇春江晚景二首·竹外桃花三兩枝書法賞析
「寫作背景」
惠崇春江晚景是元豐八年(1085)蘇軾在逗留江陰期間,為惠崇所繪的鴨戲圖而作的題畫詩。蘇軾的題畫詩內容豐富,取材廣泛,遍及人物、山水、鳥獸、花卉、木石及宗教故事等眾多方面。這些作品鮮明地體現了蘇軾雄健豪放、清新明快的藝術風格,顯示了蘇軾靈活自如地駕馭詩畫藝術規律的高超才能。而這首《惠崇·春江晚景》歷來被看作蘇軾題畫詩的代表作。
「翻譯」
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,鴨子在水中游戲,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。
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,蘆筍也開始抽芽,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,從大;赜蔚浇永飦砹。
「賞析」
畫以鮮明的形象,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,但它只能表現一個特定的畫面,有一定的局限性。而一首好詩,雖無可視的圖像,卻能用形象的語言,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,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。
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,也發揮了詩的長處。詩人用他饒有風味、虛實相間的筆墨,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。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,蘇軾又有新的構思,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。
詩人先從身邊寫起,首句“竹外桃花三兩枝,春江水暖鴨先知”,初春,大地復蘇,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,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,色彩鮮明,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。接著,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,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,早已按捺不住,搶著下水嬉戲了。
后兩句“蔞蒿滿地蘆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時”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,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: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,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,蘆芽兒吐尖了;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,惹人憐愛。詩人進而聯想到,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,引人更廣闊地遐想。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。
這是一首題畫詩,惠崇的《春江晚景圖》沒有流傳下來,不過從蘇軾的詩中,我們可以想個大概:一片竹林,三兩枝桃花,一條江,幾只鴨子,河岸上滿是蔞蒿,蘆芽剛剛破土,天上還有兩兩歸鴻。河豚是看不到的,是饞嘴的蘇軾在想:河豚該上來了,用蔞蒿和蘆芽一燉,比東坡肉鮮多了。
惠崇為宋初“九詩僧”之一,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。蘇軾是只見其畫,未見其 人。此僧詩畫俱佳,尤其擅長畫水鄉,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,人稱“惠崇小景”。
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,在《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》中贊到:“畫史紛紛何足數,惠崇晚年吾最許。”
明清兩朝眼里只有唐詩,從不把宋詩放在眼里?滴跄觊g大學者、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:“春江水暖,定該鴨知,鵝不知耶?”
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杠。春江水暖,鵝當然也知。宋人還有“春到人間草木知”的詩 呢。這是題畫詩,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。
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,他誰也看不上眼。他讀朱子,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,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,就要連打帶罵,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。對蘇軾,已經夠客氣了。
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“工畫鵝、雁、鷺鷥,尤工小景,善為寒江遠渚。蕭灑虛曠之景,人所難到也”(《圖畫見聞志》卷四)。由此可見,惠崇的畫享譽一時,而《春江晚景》(錢鐘書《宋詩選注》作“晚景”)應是他擅長的得意之作;莩缭嬕呀浭,但從詩人傳神的描寫中,我們可以想到畫面圖景。北宋詩人晁補之說:“詩傳畫外意,貴有畫中態。”(《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》)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“畫中態”,又能傳出“畫外意”,使詩情、畫意完美地結合起來。
上一篇:題臨安邸·山外青山樓外樓
下一篇:惠崇春江曉景二首·兩兩歸鴻欲破群